一个消息,在网络的水面投下了一颗小石子。
台湾创作歌手黄小玫,因病去世,年仅34岁。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然后是惋惜。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总会让人心头一紧。她是谁?她有过怎样的故事?
黄小玫的人生起点,其实很不错。
家庭环境优渥,从小就有机会接触钢琴。这件被称作“乐器贵族”的物件,是她音乐之路的开端。在那个年代,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能为孩子提供这种条件的家庭,都为她铺就了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
11岁那年,她随家人去了加拿大。
陌生的环境,没有阻挡她对音乐的热爱。她继续学习,继续探索,音乐是她与世界沟通的另一种语言。
青春期的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迷上了日本音乐。
这种影响,深刻地烙印在她的创作里。高中时,她参加歌唱比赛,选了一首日文歌,赢了。这次胜利,让她成了校园里的小小明星,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大学,她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这不再是翻唱别人的旋律,她终于可以大声唱出自己写的歌。带着乐队,她又去比赛,又一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每一步,似乎都走得很稳,很顺。
27岁,她发布了自己的第一部日语音乐影片。
熟悉她的人,能清晰地听出日本音乐对她的影响,她从不掩饰这一点。音乐是纯粹的,喜欢就是喜欢,影响就是影响。
她不仅写歌,还自己动手制作音乐短片。她甚至和当地政府有过合作项目,用音乐推广家乡的风景。
只是,她始终没能进入主流视野。她的影响力,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
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是,她从十几岁就开始写歌,直到33岁,才正式发行了人生第一张原创专辑。
十年磨一剑。
这张专辑,承载了她近二十年的音乐梦想和积累。可惜,市场的反应很平淡,人气不高,收听的人也不多。
但她没有因此变得浮躁。她对音乐创作,一直抱着一种敬畏。她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滥发作品。或许,她也在默默期待着,下一张专辑,能被更多人听见。
只是,再也没有下一张了。
她的离开,非常突然。
10月,讣告传来。而就在9月,她还发布了新的音乐作品。喜欢她的歌迷完全无法接受,上一首歌的余温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
她生病的事,一直没有对外透露。
据乐队成员说,她确诊的是一种罕见病。
在治疗期间,她没有被病痛击垮,始终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她知道自己的病很棘手,可能治不好,但她从未放弃过希望。
这种在困境中保持的体面和坚韧,令人动容。
她的悲剧,在网络上发酵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
有人将她与方大同、朱媛媛两位艺人联系在一起,编造了他们同样“因病离世”的谣言。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方大同和朱媛媛,都健康地生活着。
这种为了流量而消费逝者、诅咒生者的行为,让人感到寒心。
它利用了大众的同情心,将一个本该被安静悼念的悲剧,变成了一场博人眼球的闹剧。
那么,抛开这些虚假的关联,黄小玫的故事,真正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或许,是另一群人。
一群同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安静耕耘、不事张扬的创作者。
方大同,确实是一个可以讨论的例子。
他曾经在乐坛“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外界有过各种猜测,是灵感枯竭了?还是主动选择淡出?
很久以后,大家才知道,那些年他一直在和健康问题作斗争。他没有把自己的病痛当作宣传的工具,没有“卖惨”,只是默默地承受,安静地治疗。
当身体状况允许时,他就回来继续做音乐。
听众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段“空白”,背后是如此沉重的现实。很多人感到后悔,后悔在那段时间里,对他的关心太少。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确实是“同一类人”。
这类人,习惯将自己的作品推到台前,而把自己藏在幕后。他们的人生,更专注于“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他们的共同点,不是虚构的悲剧,而是真实的、对于专业的尊重,和对于生活的低调。他们不把私人的苦难,当作与世界交换同情的筹码。
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值得尊重的、有风骨的选择。
黄小玫的离去,也让那种罕见病的名字,短暂地成为了热搜词。
她的悲剧,确实给很多人提了醒。健康很重要,要及时检查身体。这句叮嘱,无论重复多少遍,都不过分。
但除此之外,这件事或许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警醒”。
那就是,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些在聚光灯边缘,默默努力的人?
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轻易地被最响亮的声音、最热门的话题所吸引。而很多优秀的创作者,就像黄小玫一样,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用尽全力,发着微光。
我们总是在他们离开之后,才通过一份讣告,第一次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作品,感叹他们的才华。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遗憾?
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珍惜健康,是珍惜自己。而学会发现和欣赏那些安静的、美好的创造,或许,是在珍惜我们这个世界更丰富的色彩。
每个人都要学会热爱生活,多陪伴家人。
人间一遭,愿我们都能来得尽兴,走时少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