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走进这位“最美教师”的奇妙音乐课

发布时间:2025-09-10 11:43:51  浏览量:4

前不久,教育部公示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入选名单,肖惠文的名字赫然其上——这位“90后”教师把根深扎进泰和苍莽的群山之中,把青春化为竹笛的清音。荣誉如星光般点缀着他的名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江西省“最美教师”……

应教育部之邀,肖惠文在北京天安门现场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他特意带上了一支竹笛,吹奏一曲《歌唱祖国》,代表千千万万坚守在乡村讲台上的教师,把一份朴素而坚定的使命,奏给这个他深爱的国家听。

他,放弃调往家人身旁的机会,选择坚守在边远的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将一腔热忱化作“竹韵水乡”孩子们破土而出的翠芽;他,让悠扬的笛声穿越校园的藩篱,引来邬成香教授的和鸣,让山乡的清音汇入世界交响;他,让这份坚守与热爱最终沉淀为银幕上流动的光影,沿着那条由音符与热望铺就的路,将沉寂乡土推入一个生机勃发的新乐章……

肖惠文老师带领水槎乡“竹韵水乡”竹笛兴趣班的孩子们在家乡的竹林深处、潺潺溪畔演奏竹笛。

深谷初鸣,青春笛音唤醒寂静山乡

当第一缕笛声清越地刺破山峦,水槎乡的清晨悄然醒来。这笛声,是肖惠文在寂静里种下的歌。

1992年出生的他,原是广东惠州学院音乐表演系的学生,命运却将他带到了这大山深处。2017年,他成了水槎乡中心小学一名教师。然而,因师资力量匮乏,学习艺术表演专业的他成了一名数学老师,这让他十分苦恼。

纸上那些沉默的算式,如何能替代心中那翻涌不息的声音?他鼓起勇气叩开校长室的门,希望能发挥自身所长兼任学校的音乐教师。可第一堂音乐课竟如寒雨浇头,面对那些懵懂而惶惑的眼睛,乐理知识如艰涩的咒语,他讲得口干舌燥,孩子们的小脑袋却只茫然低垂,仿佛教室里的空气也凝滞了。

“山区的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课?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这念头在深夜里辗转不息。他抚摸着匣中久未启用的竹笛,决意换一条路走:先让乐趣引路。

于是,音乐教室陡然活了起来——有节奏的拍手游戏如溪水欢腾,歌唱接龙如鸟雀争鸣。终于,他取出那支竹笛,当第一个清亮音符飘出,孩子们的眼睛忽然亮了。“你们听,这声音里藏着竹子的魂灵,也住着古人的心绪……”笛声低诉,孩子们也入了迷,小脑袋不知不觉跟着节拍一点一点,如同沐浴在清泉中的嫩苗,被无形的手轻轻拂过。

笛音在童心中扎了根,他又有了新的愿望。他再次来到校长面前,言辞恳切,描画出一个笛声缭绕校园的图景,校长欣然应允他的请求。

2020年初,这所位于泰和边远山区的校园,竟真的每天从教室里飘出了竹笛的初啼——或清亮,或迟疑,丝丝缕缕,悠悠扬扬,炊烟与笛声在群山怀抱里缭绕升腾。

肖惠文(前排右二)与其他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在九三阅兵活动现场。

一管竹笛,指尖传承滋养文化根脉

当六百余个童稚的心灵渴望在笛声中起舞,笛子却成了横在现实面前的一道坎——无论校方购置或由家长负担,可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肖惠文凝望着窗外莽莽苍苍的竹海,他心头一动:何不自制?于是一头扎进书堆,买来工具,两个多月里不断苦思深钻,终于,一支模样周正的竹笛竟在他手中诞生了。

为探竹笛之魂,他又远赴杭州余杭中泰铜岭桥村——这个被誉为“中国竹笛之乡”的村子,拜访了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志刚。大师的指尖仿佛自有灵犀,点拨之下,竹节中沉睡的乐魂被唤醒,肖惠文心头豁然开朗。

回到水槎乡中心小学,两间教室发生了变化。一间改建成音乐排练室,近百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乐器。另一间十平方米的斗室则堆满了竹材与工具,肖惠文带着孩子们在此沉潜:选材、切割、打磨、钻孔……每一道工序,都浸润着小手触摸竹材的温热,孩子们眼睛发亮,小手忙碌,竹笛在掌中渐渐成型。

三年光阴如笛孔中流淌的清泉,二十多位“竹笛小工匠”的手下已诞生了百余支笛子。笛孔校音之际,音律的微妙震颤,已悄然化作他们心中对美的敏锐感知。一管青竹,原来能接通古今血脉,让文化在稚嫩的气息里,获得最本真、最活泼的再生。

在水槎乡中心小学十平方米的竹笛制作室内,肖惠文在教孩子们切割、打磨、钻孔。

微光大道,畲乡奏响文旅融合乐章

竹笛于肖惠文,何止是一根竹管?他深信,这清越之音,是点亮童眸深处艺术星火的一束光,更是唤醒乡土深处沉睡心跳的种子。

于是,他精心挑选三十名寄宿的孩子,拉起一支“竹韵水乡”小乐队。他领孩子们走出教室,置身于家乡的竹林深处、潺潺溪畔、古朴山石之间进行练习,那清越的笛音与纯真的欢笑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成为滋养乡愁、点亮乡村文化活力的动人乐章。

“肖老师,以后我想开一个大厂,把咱们的竹笛卖到世界各地,让中国竹笛文化传遍四方!”学生张繁宇心怀对竹笛的热爱,许下了一个大胆的愿望。这个颇具天赋的孩子曾一度因贪玩而萌生退意,但在肖老师和自己父母的坚持与鼓励下,重新拾起笛子,童音稚嫩,立志要把这方水土的声音,播撒向世界辽阔的远方。

笛声自有翅膀,飞越校园,也触动了远方的心弦。江西省女歌唱家、江西师范大学邬成香教授闻之心动,主动走进水槎乡中心小学,不仅倾情教唱,更与“竹韵水乡”的孩子们同台排练。

这奇妙的融合,先是在泰和县春晚的舞台上绽放光华,继而又乘着“侨联四海 情满赣鄱”元宵晚会的电波,飞向全球——山乡的竹笛清韵,与世界的乐章奇妙地共鸣交响。

电影《音乐课》剧照。

这份源于泥土的执着深情,还被搬上了荧幕。2024年10月15日,以肖惠文师生故事为原型的电影《音乐课》在全国银幕上流淌开来——那剧本,曾捧回过沉甸甸的“夏衍杯”成长奖章。

自2024年11月始,《音乐课》先后进入江西科技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高校礼堂,浸润了十多万年轻的心。学子们的心弦被这乡土之美、赤子之情深深拨动,由衷地赞叹它为“好笑、好哭、好真、好暖、好美”的“五好”光影诗篇。

薪火故事破浪行,一川烟火化春声。眼下,总投资达2.6亿元的天湖山生态文旅综合项目正在热土上生长,其中一条脉络便是《音乐课》主题的研学旅程。它将串联起光影中那些令人心颤的场景与精神高地,吸引游人走进水槎,聆听竹笛声的美妙,感受艺术教育如何让沉寂的乡野重新吐纳生机。

标签: 音乐课 水槎乡 教师 竹韵 邬成香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