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济上行期的美”成为当下社交平台热门的话题之一。它被用来描绘千禧年朝气蓬勃、明艳活力的妆容和穿搭,充满当代人渴望的“气血充盈”感。
图源unsplash.com
网友们普遍认为,“经济上行期的美”是一种诞生于社会“黄金时代”的美学。当经济蓬勃发展时,大众的审美也会变得自信且耀眼,它拥抱明艳的色彩、外放的设计与精致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一个时代的蓬勃朝气与无限可能。
当我们追忆某个时代的风尚与美感时,其实我们是在怀旧。正如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 中所说:“我们怀念的不是过去存在的方式,而是过去可能存在的那种方式。”审美的标准从不凭空而来,它既可以是温情的怀旧寄托,也能够成为无声的自我表达工具;既被用来巩固社会阶层间的身份边界,又在不断地被挑战、被重新定义和无限演变下去。
“艺术与社会译丛”通过多部著作,从艺术、时尚与社会的多元互动等维度,探讨了审美趣味的变化和社会身份认同这一复杂议题。它们共同揭示了,我们的审美选择和艺术实践,远非出于单纯的个人趣味,而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动力之中,既被其塑造,也参与其建构。
审美、社会及身份认同
《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
《齐美尔论艺术》
《艺术与国家》
《时尚及其社会议题》
《艺术品如何定价:价格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象征意义》
《爵士乐如何思考》
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对于彰显自身身份的渴望,从未停止。审美,从来都与“我们是谁”紧密相连。
正如《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中所指出的,衣着打扮远不只是外表的装饰,它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表达,传递出一个人想要归属于何种群体、认同何种价值。无论是眼下流行的“老钱风”,还是备受追捧的“极简风”,本质上都是在借助审美,悄悄发出关于身份的信号。
它们仿佛在构建一套更不易察觉的“识别系统”——不张扬,却难以模仿;不喧哗,却自有分量。这其中暗示的是关于地位、品味、延续性和内在修养的复杂故事。
在这样的语境下,审美成为一种宣言:它无声地表达着一个人相信什么、看重什么,以及渴望成为谁。
审美倾向的再塑造
《艺术界》
《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
《爵士乐如何思考:无限的即兴演奏艺术》
《班吉的管号乐队:一位民族音乐学家的迷人之旅》
《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
《外乡的高雅艺术:地方艺术市场的经济民族志》
《先锋派的转型:1940—1985年的纽约艺术界》
《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寻找如画美:英国的风景美学与旅游,1760-1800》
当我们站在艺术品面前时,我们的观看从来不是完全自由的。艺术评论的话语无形中引导着我们该如何欣赏,而意识形态则如同看不见的背景色,持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判断。
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复杂的社会网络共同构建的。从艺术家、策展人、画商到收藏家、评论家,再到博物馆、画廊、拍卖行、艺术学院和企业收藏——这些不同的角色和机构共同编织成一个充满张力的社会网络。
审美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不断流动和重构。曾经的好莱坞电影只是大众娱乐,如今却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爵士乐从民间走向高雅圣殿,布鲁斯衍生出R&B、Funk和Rap等多种流行形式,乡村音乐也在雅俗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这些变化背后,反映的是艺术价值评判标准的社会建构本质。
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着阶层的审美趣味;教育体系通过知识选择塑造美的标准;媒体通过图像传播影响大众的美学倾向;市场机制则将审美偏好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在这些力量的交织作用下,审美看似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实际上却常常成为社会阶层文化的再生产方式。
审美的反叛
《文学法兰西:一种文化的诞生》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阿多诺之后:重思音乐社会学》
《划清界限?:如何面对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审美从不静止,它始终在社会关系中流动成形。《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中提出:时尚从被创造那一刻起,就注定走向过时。而那些“反时尚”的行为,正是对主流审美霸权的一种直接回应。
如果我们把艺术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就不能脱离它所生长的复杂土壤。若看不见背后的文化语境、权力结构与经济动力,便难以真正理解艺术背后千丝万缕的线索。
“艺术与社会译丛”并不止步于分析艺术家、赞助人与市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不只关注高雅艺术或先锋实验。它同样注视日常生活中的通俗文化——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阅读、歌唱与表达,往往隐藏着严肃的抗议与反思。它们悄然而坚定地将艺术推向一种无声的反叛。
艺术,从来不只是愉悦眼睛的物件,它更是一种持续发生的社会建构,是一场无声却有力的对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