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九三阅兵暖场歌曲的背后,是抗战历史与民族希望

发布时间:2025-09-05 15:18:16  浏览量:3

一场九三大阅兵,让无数国人震撼。当抗战旗帜猎猎飘扬,当钢铁洪流迎面而来,那些艰苦卓越的岁月立时浮现眼前。今天我们盘点暖场音乐背后的深意。整个暖场音乐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分钟,四首歌曲,却能承载历史的厚度。

暖场音乐精选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四首歌曲,既能体现中国14年抗战,又彰显了我们的东方主战场地位,同时还反映出全民族抗战,更突出党的领导。曲风从悲愤到激昂,内容从苦难到胜利。

1.《松花江上》,创作于1936年。时代背景就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1931年开始,东北沦陷。白山黑水间,民族哀恸!“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2.《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在青纱帐里,在太行山上,在华北、华中、华南的广袤国土,到处有我们的身影!军民团结、英勇斗争,“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3.《保卫黄河》,创作于1939年,此时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坚持全民族抗战。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雄伟悲壮的曲风,层层递进的表达,展现了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于1943年,这是一首能够贯穿抗战胜利80年的歌曲,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四首暖场歌曲的编排,串联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构成了一部浓缩的“抗战精神史”。它们来自于真实的历史场景,呐喊出不屈的抗战精神。通过九三阅兵,我们缅怀历史,致敬先烈;宣誓和平,开创未来!

标签: 歌曲 抗战 民族 保卫黄河 在太行山上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