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活着
原著:余华
导演:孟京辉
主演:黄渤、袁泉
原著《活着》的作者余华简介:
1992年春节后,我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活着》,秋天的时候在上海华东师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定稿。最初的时候我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我的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我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我十分顺利地写完了《活着》。《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谈《活着》:是我的幸运书只有笨蛋才忠于原著
对于余华来说,小说《活着》是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型之作,令其由“先锋”走向“经典”,受到来自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余华凭此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而去年再版的《活着》至今又已经印行了惊人的28万册。1994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版《活着》,获得了当年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男主角福贵的扮演者葛优也凭借此片摘得戛纳电影节的影帝桂冠,更使《活着》广为人知。
余华称“《活着》是我的幸运书”,受欢迎的程度出乎自己的意料。余华回忆说,当时他遇到了叙述上的问题,于是决定换一种方式,让福贵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讲述他自己的故事,摈弃自己从前使用的“先锋”或文学化的语言,结果很顺利地写完了,《活着》改变了他的写作经验。对于电影和话剧对原著的改编,余华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的作品是开放的,改编者当然要加入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只有笨蛋才忠于原著”。虽然当年第一次看电影《活着》时感到难以适应,觉得不是自己的小说,但他意识到不能认为陌生的就是错的,所以话剧版《活着》的导演、编剧乃至演员,“怎么改都可以”。
孟京辉谈话剧《活着》:会是不一样的作品已有多种构思
颠覆性的戏剧形式感是孟京辉话剧最显著的标识之一,此次在《活着》的改编创作中,孟京辉表示,会继续他的话剧中一往无前的对表达的需求,对于原著小说,将是依赖与颠覆同时进行。他认为《活着》是特别伟大的作品,是个“老先锋”,而他要在这个伟大的平台上把自己的情感、诗意的想象、对人的关注表达出来;他会把这个故事重新架构,重新注入能量,让更多的人来注视这部作品,注视这个依然活着的依稀可见的心灵。
具体在舞台上如何呈现《活着》,孟京辉表示仍然在酝酿当中,没有最终确定,但已经有了多种构思,比如有人在台上朗读原著,背景则是来来去去的人、面具和绳子;再如舞台中间即是一泥坑,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培土,最终福贵被彻底淹没,只剩一张嘴,大胆的创意令余华担心“会闹出人命”。距离演出还有三个月,孟京辉表示,在这期间仍然要一点点培育状态,会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集结想象力之下蕴藏着的能量,最后都化到舞台之上。
剧情介绍: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当然,【活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主创演员名单:
编剧:张先、许绿伦
舞美设计:张武
灯光设计:王琦
音响设计:周涛
多媒体设计:王之纲
音乐作曲:邵彦棚
服装设计:刘丹、于磊
化妆设计:刘煜
话剧活着 敬请期待!
注: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内,1.2米以上需持票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