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了“口弦”。当时名“簧”,簧在古代与竽、笙、篪等乐器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诗经》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的诗句。从先秦至晋的古籍记载可知,簧是贵族使用的一种“高雅”的乐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据汉魏以来的文献记载,表明簧是一种用竹或铁制成的横在口中演奏的和华池口弦是同一类的乐器。据《汉宫阙疏》所载,在汉代皇宫中还建有一座“鼓簧宫”,可见簧在当时统治阶层和上流社会已颇盛行。早在晋代,著名道家葛洪所著的《神仙传·王遥》中记述过一个弹奏五片口弦的故事。
华池口弦音乐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在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团结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口弦在华池劳动人民心中牢固地保持着传统,发扬着传统,形成了人人喜爱、广泛而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随身伴侣。同时,华池口弦演奏群体演奏技艺高超,名手迭出,具有语意性和艺术化的具体特征。语意性即以模拟言语为主的口弦音乐,传递心中想要述说的话,一度成为姑娘们诉说衷肠、表达情意的媒介和交流语言。艺术化更让华池口弦演奏摆脱了模拟的约束,用艺术化的音乐语言、音乐旋律进行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忧伤之情,发挥着社会音乐的娱乐功能。同时,还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华池口弦所处的地理环境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口弦演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调剂品。
由此可见,这简单的土乐器能如此受到当地劳动人民的青睐,不仅仅是其所具备的娱乐功能,更是当地民众抒发内心情感的有限方式,是人们借以表达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凭藉。它慢慢地也被年轻人用来作为谈情说爱的最好媒介,含蓄而又奔放,最能表达传递内心害羞而又汹涌的爱意。
2022年5月,“华池口弦音乐”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庆阳到底有谁在啊!世界最早“高速公路”展现中国智慧庆阳香包,到底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