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马蒂亚斯·格内:为什么说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亚洲?

4月19日晚,德国男中音歌唱家马蒂亚斯·格内与指挥大师迪图瓦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演绎了马勒的《吕克特之歌》。格内是上海交响乐团2024-2025乐季驻团艺术家,曾获留声机奖、BBC音乐杂志声乐奖、法国金音叉年度唱片大奖等。上个乐季,他曾与余隆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马勒《少年魔角》,大获好评。本乐季,他又与余隆与迪图瓦两位指挥家分别演绎了马勒的《大地之歌》与《吕克特之歌》。

“艺术歌曲是文学和音乐的结合,要先吃透文本,明白歌词背后的情感,再结合音乐,二者碰撞升华,艺术效果和境界才能得到提升。”在格内看来,马勒是19世纪浪漫主义后期最重要的德语艺术歌曲创作者。在马勒之前,艺术歌曲是声乐与钢琴的合作,而马勒则用整个交响乐团来协奏。“他是这一形式的创造者,交响乐团无疑带来了更多的色彩,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火花。”

马蒂亚斯·格内与迪图瓦 蔡磊磊 摄

谈起和指挥家迪图瓦以及上海交响乐团的合作,格内说:“《吕克特之歌》是一部颇有难度的作品,音乐的对比度和反差度很大,迪图瓦这样的大师级指挥家很好地领导了这支乐团,创造出美妙的音响。而上海交响乐团是一支职业素养极高、没有短板的乐团,很高兴能与他们合作。”

吕克特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同时期包括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等在内的许多作曲家谱成曲,但最为爱乐者所熟知的,可能要数马勒的《亡儿之歌》和《吕克特之歌》了。声乐套曲《吕克特之歌》创作于1901至1902年,包括五首歌曲。1905年1月29日,前四首首演于维也纳,由马勒指挥,最后一首在作曲家去世后由马克思·普特曼完成配器。

马蒂亚斯·格内与迪图瓦 蔡磊磊 摄

当晚,马蒂亚斯·格内的演绎并未遵循《吕克特之歌》套曲原本的顺序,他把第二首《我闻到一股淡淡的芳香》放在开头,把第四首《在午夜》放在结尾。“《在午夜》没有弦乐,只有木管和铜管,非常庄严,在这种气氛中结束这个套曲非常合适。”

吕克特迷恋东方文化,是第一个将《诗经》译为德语的人。而马蒂亚斯·格内同样喜爱中国文化,推崇中国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在上升的过程中不过分骄傲,在人生的低谷也不自暴自弃。”

当晚,迪图瓦还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何滨辛 摄

在格内看来,古典音乐的重心早已开始东移。他认为,西方古典音乐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它始终与十九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密不可分。如今,精英阶层主导的社会早已消亡,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代际传承岌岌可危。“在西方,古典音乐正逐渐失去年轻观众,西方音乐家都很羡慕中国这种良性的生态。我们必须创新形式来扭转‘观众老龄化-后继无人’的恶性循环,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每次来上海演出,格内都惊叹于观众席里众多的年轻人,这在欧美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场景。“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亚洲,中国、韩国、日本都承载着古典音乐的希望。政府推行了明智的政策,通过补贴票价让大众接触高雅艺术——文化本就是社会根基。对于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这种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

栏目主编:施晨露

标签: 古典音乐 亚洲 迪图瓦 马蒂亚斯 吕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