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话剧《远方的拉萨河》:用真实底色刻画援藏工作者群像

一声悠远的三弦划破寂静,雪域高原上,跨越京藏两地的真情流淌、升温。日前,话剧《远方的拉萨河》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迎来首演,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部由北京演艺集团、北京援藏指挥部、拉萨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作品,用舞台艺术的形式为时代发展记录留痕。

话剧《远方的拉萨河》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聚焦援藏干部的奉献精神与藏汉民族的深厚情谊,以北京援藏干部程燕杰、宋亦乐、曾超、周旭峰等人在拉萨的工作和生活为主线。演出开篇,净水工程受阻、学校选址争议、工地施工问题等事件连串展开,迅速引入援藏工作的紧张繁重。“主旋律”式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相当忌讳把人物塑造得“高大全”,在实地考察和大量走访的基础上,编剧蒲逊、导演傅勇凡等主创从细节切入,让故事和角色更有真实的底色。

程燕杰、宋亦乐、曾超、周旭峰等一众援藏工作者既要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也要处理家庭、感情等来自生活的压力,他们并非完人,而是有缺点,有牵挂:年轻的曾超意气莽撞,热血一上头,险些把自己置于绝境;周旭峰未能如期返家,“害怕”得要让同事打电话给妻子试探转达;程燕杰工作上雷厉风行,但感情上一度坎坷,对患有抑郁症的儿子的惦念也总是萦绕心头……这些小小的“不足”并未折损角色的可爱可敬,反而以更能唤起观众共鸣的温度,塑造了高原上鲜活立体的援藏工作者群像。

在表现民族团结的主题时,除了依托演员的台词和表演,主创团队还加入了一些不会被轻易觉察的有趣设计,比如,北京曲剧《数唱》的俏皮韵律与藏族酒歌《幸福的邦锦花》互嵌,三弦与扎聂琴、唢呐与加林对话谐鸣,主题曲《远方的拉萨河》糅合原生态藏语女声的演唱与京味饶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种提炼式的表达手法也贯穿在舞台呈现中,横亘始终的一条蓝色光带是全剧的视觉主轴,它象征大家常常提及的、滋养了一方土地的拉萨河,也是民族相亲的真情所凝聚的桥梁。

不过,作为一部首演新戏,话剧《远方的拉萨河》尚有一些棱角需要打磨。两个多小时里,整部作品出场角色众多,剧情推进迅速,以至于有时会带来一点儿平淡、仓促之感,以周旭峰意外牺牲的桥段为例,观众完全可以理解主创团队的苦心,也能猜到想让故事走向跳脱预期的创作思路,但从实际观感来看,角色的离去显得太过突然,铺垫和展开的空间都不充分,没有成功把氛围推向全剧尾声前预想的高潮。另外,演员的表演不妨再举重若轻些,话剧《远方的拉萨河》的演员班底来自北京市曲剧团,从戏曲到话剧,“生活化”的处理仍需精进——激烈的情绪只能靠加大音量来体现吗?什么样的举动、反应才更像身边真实可见的人?演员们的跨界尝试当然值得肯定,但定位为“话剧”的《远方的拉萨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好作品,必然要在表演的质感上再付出一些心血。

记者:高倩,方非

标签: 话剧 底色 拉萨河 援藏 援藏工作者